日期:2023.03.27
作者:周妮萱  

2019年,當臺灣還沒有太多人聽過「社會處方箋」(Social Prescribing)的時刻,在華人熟齡生活產業發展協會支持下,筆者寫下了《迎向2025臺灣超高齡 用「社會處方箋」為長照醫療另闢蹊徑》一文。

2019年末,從中國開始,全世界陸續爆發人類歷史上最嚴重的大規模傳染疾病──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新冠肺炎)。2021年,當時的臺灣雖已有疫情,但因防疫有成,感染者數仍不高,因此當政府到民間皆尚未關注染疫者後續產生的「長新冠」(Long COVID)症狀之際,筆者留意到國際上,特別是社會處方箋實踐大國──英國,衛福領域和文化藝術領域已開始攜手,運用社會處方箋協助長新冠患者經歷其疫後復原之路。因預感臺灣遲早將面臨長新冠議題,當年決定寫下《文化照顧的力量:別忘了被主流遺忘的疫後復原者 英格蘭國家歌劇院的「呼吸社會處方箋」》刊登於專欄中,再度成為臺灣少數討論社會處方箋如何在疫情時代發揮實際作用的文章。

2023年的今日,筆者除了已經在許多場合透過演講、教學、工作坊傳遞社會處方箋的核心精神與實踐可能,仍持續追蹤、研究英國的社會處方箋發展和影響(世界衛生組織也於近年跟隨英國腳步展開推動),並思考臺灣的在地化設計。

社會處方箋的基本概念是「判斷一個人的健康與否,應依據與其相關的社會、經濟和環境因素做全面性討論」,也因此被認為是一種「全面性綜觀處理人們需求」的創新方法,有別於過往開立藥物的單向性,而是立基於促進並提升每個人的自我健康管理意識之雙向取徑。

在英國,可以開立社會處方箋的人不限於醫師,還包含護理師和健康照顧專業者,甚至近年來英國也開放「自我轉介」;社會處方箋使用者可以經與連結者(link worker)諮詢討論後,參與文化、藝術、運動、自然等兼具建立社交關係的活動方案。同時,也越來越多證明指出,社會處方箋不僅能改善提升使用者的健康和福祉,更能減低醫療成本與負擔。

每年的3月9日是英國發起的「社會處方箋日」(Social Prescribing Day),在歷經疫情的重大影響後,今年社會處方箋指標研究機構「英國社會處方箋研究院」(National Academy for Social Prescribing)公布《2023-2026社會處方箋發展策略》,該報告的主標題為「一起改變我們過往看待健康與幸福感的視野吧!」,內容除了繼續倡議為什麼我們需要社會處方箋、社會處方箋的運作發展、推動至今的成果效益及影響力,最重要的是,奠基在先前所有推動的努力之上,該策略提出接下來的五大工作方向:

1. 讓傳遞活動與資訊的社會處方箋平台能夠更容易被看見、被使用。
2. 促成在地、國內與國際的夥伴關係,藉以促進產出創新概念和方法。
3. 增加經費支持協助提升健康與幸福感的社區活動計畫。
4. 推動以發展實證為主的社會處方箋政策、實踐、研究。
5. 持續建立社會處方箋如何改變人們生活並強化社區力量的影響實例。

英國國家社會處方箋研究院《2023-2026社會處方箋發展策略》 圖片來源:National Social Prescribing Academy

 

隨著這些年筆者與夥伴們的倡議,社會處方箋在臺灣也逐漸獲得重視,雖然社會處方箋在臺灣仍有許多困境和挑戰,例如許多人都以為只有醫師可以開、忽略Link worker和第三方組織的重要、仍以為辦理活動=社會處方箋,以及輕視臺灣特殊的發展優勢,而誤以為只能全盤套用英國模式。

看著社會處方箋口號在臺灣已開始沸沸揚揚,對於其發展未來可說是憂喜參半;但無論如何,期盼所有的美意都能被好好珍惜,如同筆者總是努力呼籲並提醒的:「社會處方箋的推動之路,正是為了我們自己。」唯有我們把它想成是自己也受惠的,理想才不會失控、良善的初衷才能獲得永續的推動。2023年,臺灣正式邁向全面解封的一年、同時也是衛生福利部心理健康司正式成立元年,期盼社會處方箋能在臺灣因此有更健全的未來,讓健康福祉的安全網絡,遍布在每一個需要的角落。

讓未來的你感謝現在的自己。 圖片來源 :Pexels

 

 周妮萱
 七分熟共同創辦人

創齡(Creative Ageing)推動者,長期家庭照顧者畢業。2016年創立【七分熟】創齡資訊行動平台,透過「創意高齡」與「服務設計」協助所有人打造自己的心智肌耐力。現為臺灣創齡推動發展協會創辦人並就讀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神經科學所博士班。 

 

封面圖片來源:Pexels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