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9.10.07
作者:黃揚名
在台灣,很多熟齡朋友的生活和即時通訊軟體脫離不了關係,然而除了發發長輩圖,分享家人的照片,聯繫親朋好友的感情之外,似乎就沒了。如果科技的應用,只侷限在利用即時通訊軟體來達成社交的目的真的很可惜。因為,現在即時通訊軟體上,也有一些很棒的應用,像是可以幫忙做股票操盤的服務 微股力,還有幫你追蹤特惠機票的服務Skyscanner 。
或許因為熟齡朋友的科技涉入度低,導致比較少業者願意投入,然後因為沒有好的東西,熟齡朋友就越不會去使用,導致一個惡性的循環。當免費的服務,都已經面臨這類窘境的時候,敢開啟付費市場的,真的需要很多的勇氣。
但是,或許大家都陷入傳統商業模式的迷思,認為要在B2C的環節至少做到損益兩平,才願意投入開發。然而,在這數位化的年代,若妥善規劃,業者所獲得的,不僅是消費者購買產品的費用,還有某部分的個資。除此之外,你還很有機會發揮社會影響力,甚至有一些異業結盟的獲利可能。因此,你在評估獲利的時候,真的可以大膽一點,不要被傳統的框架限制住了。
科技不該改變人性
雖然大家都聽過,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這樣的話,但是很多科技應用真的非常不好用,而這些不好用的產品,也終究不會被市場接受。舉個例子來說,很多零售業者都有推出app,你常用的又有幾個?全聯的app雖然是比較晚才推出的,但卻是我最常使用的,原因有幾個:
1. 結合會員卡功能
2. 綁定多元的支付管道
3. 檢視消費
從用手機就能註冊,到類似通訊軟體加好友的QR code使用,都降低了科技菜鳥的使用門檻,對熟齡朋友來說是非常友善的。有別於超商業者強調報手機號碼就可以享有會員優惠,掃QR code不僅顧及了隱私,也考慮了一些人其實被不熟自己手機號碼的狀況,這些都是用心考慮的。
最好的科技,就應該是那些不改變原本的使用習慣,但卻又能夠獲得科技所帶來的好處。像去年宏碁推出的智慧佛珠就是很好的例子,對使用者來說,唯一要改變的習慣就是記得要去充電,不過即使沒有充電,產品也是可以被使用的。
數據是科技業最重要的資產
十幾年前,筆者在美國生活的時候,因為有登記成為超市的會員,超市除了普通的宣傳單之外,還會提供客製化的折價券,會依據你平時的消費習慣來提供。放眼現在的台灣,筆者還沒有被客製化的行銷過,至少沒有收到商家客製化的折價訊息。沒有善用消費者的數據,絕對是最可惜的部分,特別在現在幾乎什麼都可以被記錄的年代。
2019年暑假,在知識開發與資料探索大會上,蘋果公司和禮來藥廠合作的研究案大放異彩 ,因為他們成功利用蘋果手機以及蘋果手錶的使用紀錄,來準確區分哪些人是有認知功能障礙的。若能夠有長期的追蹤研究,就能夠驗證我們是否能夠使用這樣的資料,來提早做出失智症的預警,甚至可以檢核各種介入方案的成效。
若你打算要使用消費者的數據,如何正當的使用變成是很重要的課題,特別對於個資敏感的熟齡朋友來說,一旦他們認定有個資洩露的風險,他們馬上會打退堂鼓的。雖然數據量越大,有越多應用的可能性,但是精準的小量數據,也有潛力可以發揮不可小覷的影響力。也就是說,你可以讓消費者知道,關於你的所有資料,都只會在你的設備中,所有的運算也都是在你的設備中發生的,這樣就可以降低消費者對於個資被揭露的疑慮。
用點心,熟齡科技不會有行無市
再次拿全聯舉例,他們今年為了鼓勵消費者使用app,祭出很多的優惠不說,更重要的是有專人協助你下載、設定。筆者還在菜市場外看到有全聯的工作人員,一邊幫忙安裝app,還送水果給現場安裝app的消費者。只要是會用即時通訊軟體的朋友,在app裝好之後,沒有什麼不會用的理由,更何況在全聯可以免費連結wifi使用這款app!
對全聯來說,這絕對是物超所值的投資,因為他們把金流留在了全聯的生態系,而且消費記錄更容易和消費者做連結。雖然消費者正把數據送給全聯,但至少目前為止,全聯很謹慎的使用這些數據,也蠻期待他們可以針對這些數據有很好的應用,讓消費者以及自己都能受惠。
要讓科技為生活帶來便利,我們也該有所付出,你說不是嗎?

黃揚名
輔仁大學心理系副教授,希望心理學可以被用在大家的生活中,特別關心熟齡、育兒以及使用者相關的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