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11.14
作者:樂熙
試想你可以在自己的葬禮上或墓園與前來悼念的親友對話,也許是時興的「樹葬」或「花葬」,由全息影像投射出一個數位版本的你,用一樣的音調言語,與親友們談笑風聲,背景播放是你過往和他們的在社群上留下的珍貴回憶照片或是你喜歡的音樂,這些不會逝去的數位軌跡,會以AI技術,為你在死後鮮活地延續生命,陪伴你所愛的人。
這是Netflix新上線的紀錄片系列「未來的」其中的一集「死後生命」,描述未來墓園的樣子,講述科技帶來的創新與變革,以往只存在於想像中的天方夜譚,正在一步步變為現實。
因應死亡的新興科技
隨著墓地不足與觀念的開放,台灣現今已有高達98.02%的比例選擇火葬,甚者現在也有許多人,因不想讓親友為安放塔位與繁瑣的喪葬程序傷神,轉而為自己選擇樹葬、花葬等環保葬的方式告別,然而這種沒有傳統墓碑與塔位的喪葬安排,也延伸出另一種紀念方式的新興需求,例如現在已有許多業者可協助將逝者骨灰製成寶石,讓親人配戴紀念,還有影片中所提到的AI數位科技。
疫情的影響之下,為逝去的親人選擇線上追悼會並不是新鮮事,但利用數位技術將逝去親人影像聲音甚至性格,透過數位儲存與AI保留下來,是這一兩年來的新話題,有些人正在將現代數位科技應用於臨終與喪葬上,在某種形式上實現死後生命的延續。
韓國Deep Brain AI
韓國科技公司DeepBrain AI,在今年宣布它們推出一種透過AI來紀念家庭成員的服務,原本是為了服務那些身患絕症的顧客,他們會對將逝者進行三個小時的錄音,獲取影像和語音數據,然後建構樣本模型提供給客戶,由AI模仿並學習,並可在客戶離世後持續和他的家人對話,以延續家庭成員對逝者的回憶。

HereAfter AI APP
來自美國的HearAfter AI也是一樣的概念,HereAfter提供的服務可以透過生前的訪談與錄音、問卷紀錄,讓使用者可以將自己的故事、個性想法、照片與想說的話收錄到資料庫中,由AI生成一個聊天機器人,在使用者離世後持續用自己的聲音和親友們對話與陪伴,甚至將這些資料保留下來作為家族傳承的一部分。
科技帶來的除了回憶的延續的新方式,也為身後事的安排規劃帶來新課題,包括處理自己的數位資產、數位軌跡,以及設定親友存取這些紀錄的權限。
數位遺產概念
根據國家發展委員會發布的研究報告(註1)引用指出,美國對於數位資產的認定的意義涵蓋的範圍很多見解,包括個人資產、財務帳戶(Financial Accounts、商用帳戶,還有「社群媒體資產(Social Media Assets)」。不只是購買的有價證券與貨幣還有數位產品,一個人在數位網站上留下的軌跡、在死後都是數位遺產的一部分。
Facebook 和Google 很早就開放用戶可以指定死後的「紀念帳號管理人」,讓親友可以協助代為處理身故後的社群帳號,也可以指定在死後讓臉書自動刪除內容。然而蘋果Apple在去年底發布的iOS 15.2的功能上,開始新加入一個「數位遺產聯絡人」選項,讓使用者能指定在自己死後可以存取Apple ID帳號內容的聯絡人,讓「繼承」數位遺產的概念又更前行了一步,只不過還是無法轉移使用者生前曾購買過的數位內容,如音樂、影片等,與目前大家認定的「繼承」概念還是有些差異。不過,這其中也引起過著很大的爭議,例如在社群網站上留下的照片與紀錄是屬於業者還是屬於個人?而親友存取內容是否要尊重逝者的隱私而做有限制的保留呢?近年歐美雖曾有法院官司判例,但仍沒有普遍的共識。但若使用者本人有機會可以將這些規劃納入身後事的安排中預先處理,也能相對減少部分爭議與困擾。
你想過你的數位葬禮與數位遺產該怎麼安排嗎?當喪葬課題通過科技演技有了新選項,在告別世界之後,要為所愛的人留下些甚麼,不再只有傳統的遺物清單,也可以是一份能永久保存的鮮活回憶以及陪伴。

樂熙
醫療產業老鳥,信奉優雅而健康的生活方式,偏好真實資訊為基礎的科學養生。
相信正面而不盲從的聰明態度與能為他人與自己帶來幸福的質感生活。